医院的专家沉入社区看门诊带教,医院坐诊还是新鲜事。浦东新区金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莫丹丹每周看完社区的门诊外,周五下午还要到上海儿童医学中心看“呼吸哮喘专科门诊”。这一新尝试,源于上海儿童医学中心牵头的东部儿科医联体建设。几年来,金杨社区的儿科水平日益提升,病人留在了社区,而对于莫丹丹等社区医生来说,也在儿科医联体建设中掌握了更多本领绝活。图说:儿科医联体的目标是让基层儿科医院供图为基层培养儿科人才在儿童各类常见疾病中,呼吸系统疾病占据3/4以上,其中,儿童哮喘作为儿童时期最常见的慢性疾病,几乎占儿科门诊的一半。“仅上海地区就有约30万名患儿,浦东地区超过4万,但以往的现实医院门诊大都超负荷运转,基层医疗机构信任度低,这也成为目前哮喘完全控制率不到三成的重要原因。”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副院长、儿科医联体负责人赵列宾说。年2月,上海儿童医学中心携手浦东、奉贤两区成立东部儿科医联体,至今覆盖85家基层单位,年门急诊总量超过万人次。“基层儿科人才紧缺,是制约儿科发展的最大因素之一。”赵列宾介绍,由儿科中心牵头负责编写教材,花大力气培养基层的医护人员,在教学过程中将重点放在儿童常见的呼吸、消化以及儿保类疾病上,同时也鼓励学员将所学的技术通过恰当的方式移植回社区开展。在奉贤、浦东两区卫健委的支持下,东部儿联体分三批共招收医护学员近80名,不仅产生优秀学员7名,均已在儿中心开设了专病门诊,涵盖呼吸、消化、儿保、内分泌等。更可喜的是,先后36个儿科适宜技术首次植入社区,累计42项临床培育项目在基层协作开展。社区医生赢得家长信任莫丹丹的导师是儿中心呼吸科主任殷勇,她也是“儿联体基层医护人员高级研修班”学员,在这里掌握了不少新技能。在上海这轮儿科建设的“政策春风”下,她目睹了社区儿科能力提升的可喜变化,也在儿中心这个更大的舞台上收获了很多,赢得了不少家长粉丝。家长朱女士就是莫丹丹的粉丝。她的第二个孩子出生8个月在儿中心被诊断为哮喘,后并入金杨社区组,莫丹丹是签约医生。“那时,我已经被反复的感冒喘息咳嗽折腾半年,已经有气无力,只想找个安全的方法把他养大。”朱女士回忆,她曾经一度十分消沉。得益于儿科医联体的工作模式,她带着孩子在社区就能看到专家门诊,日常随访也在社区,极大地控制了时间、费用成本。此外,她还通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xixitonga.com/hxgnsj/198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