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呼吸道感染药物主治方法
《上呼吸道感染药物主治方法》文/慈航道人(钟文龙)本文内容引用古今医学典籍,为保证治疗的有效性、安全性、可靠性及真实性,引用文字作者不敢擅自添减。《中华本草》本书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编写,于年5月18日出版。《中华本草》第二卷第18页2.内容细叶小羽藓[药性]味苦、辛,性凉。《中国药用孢子植物》:“微涩,凉。[功能与主治]清热解毒。主治急性扁桃体炎,乳腺炎,丹毒,疖肿,上呼吸道感染,肺炎,中耳炎,膀炎,尿道炎,附件炎产后感染,虫咬高热。1.《全国中草药汇编》:“清热解毒。主治急性肩桃体炎,乳腺炎,丹毒,疖肿,上感,肺炎,中耳炎,膀胱炎、尿道炎,附件炎产后感染等急性炎症。”2.《浙江药用植物志》:“主治虫咬高热。”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2-15g[附方]治扁桃体炎尖叶小羽藓15g,一枝黄花15g。煎服。(《中国药用孢子植物》)[现代临床研究]治疗急性炎症取阴湿墙上生长的绿青苔制成苔绿素注射液(每支2m,相当于新鲜青苔2g),成人用量每次4m,每日2次,儿童酌减。治疗丹毒,乳腺炎,疖肿,扁桃体炎,上感,肺炎,中耳炎,膀胱炎等多种急性炎症90例,有效81例,无效9例,有效率90%。临床观察表明,本注射液有较好的抗菌消炎作用除肌注后注射局部稍有疼痛外未发现明显毒副反应参考文献现代临床研究1]医院,中草药通讯,,(3):45《中华本草》第二卷第2.页2.页。红药子[功能与主治]清热解毒,凉血,活血。主治上呼吸道感染,扁桃体炎,急性菌痢,急性肠炎,泌尿系感染,多种出血,跌打损伤,月经不调,风湿痹痛,热毒疮疡,烧伤。1.《陕西中草药):“生用:抗菌消炎,顺气活血,凉血止血镇痛解痉,止痛止泻,促进溃疡愈合。盐制者补肾,醋制者止血,碱制者健胃。治扁桃体炎,肠炎,胃炎,溃疡病,菌痢,胆道蜩虫症,外伤感染,蜂窝组织炎,痈疖,脓痂疹,泌尿系感染,月经不调,崩漏,外伤出血,吐血,衄血,便血,跌打损伤,风湿腰腿痛。”2.《全国中草药汇编):“治功能性子宫出血。”3.南药《中草药学):“降火凉血,活血止血。[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5g;研粉,1-2g。外用:适量研粉敷。[使用注意]孕妇慎用。少数病人服后有腹胀,恶心,呕吐,手麻,头晕等反应,不宜过量,反应严重者应停服1.南药(中草药学):“孕妇慎服。”2.《全国中草药汇编):“服药后少数病人有腹胀,恶心,呕吐,手麻等反应;用量过大还有头晕反应。轻者不需停药,会自行消失。[附方]1.治急性胃痛朱砂七(生品)6g,研粉酒冲服。2.治急性菌痢朱砂七(生品)研粉每次2g,温开水冲服每日3-4次,可连服7d。3.治吐血,衄血,便血朱砂七、白茅根、构白皮、地骨皮各2g。黄酒煎服。4.治崩漏朱砂七(醋炒)9-12g。水煎服。5.治月经不调,气血积块及腹痛朱砂七(醋煮透)g。水煎服。(1~5方出自《陕西中草药》)。6.治产后血运,恶物冲心,四肢冰冷,唇青腹胀,昏迷红药子一两,头红花一钱。水二盏,煎一盏服,大小便利,血自下也。(《纲目)引《禹讲师经验方)[现代临床研究]1.治疗上呼吸道感染服朱砂莲粉或片,每次2g,每日4次;或10%煎液每次20m,每日4次。治疗32例,显效16例,有效14例,无效2例。另有用朱砂莲甲素(每片0.2g),每次1片,每日服4次,每次与碳酸氢钠0.5g同服。治疗肺炎、支气管炎、扁桃体炎共24例,均有效果1。2.治疗急性菌痢将朱砂莲制成片剂,每片0.25g。成人每次0.5-1g,第1、2日每4h服1次,以后每日4次。治疗例,治愈61例,好转33例,无效16例。体温一般于24h内恢复正常,脓血便在2-3d后减少或消失。最快的服药3d,一般7d可获痊愈。细菌培养22例,阳性9例,复查8例,7例于6d转阴,1例于9转阴。个别病人愈后有复发。在痊愈的61例患者中,25例仍有轻度的废痛感。服药期间未出现副反应(2)。《中华本草》第三卷第3.页3.页。长瓣金莲花[药性]味苦,性寒。归肺经。[功能与主治]清热解毒。主治上呼吸道感染,急、慢性扁桃体炎,急性结膜炎,急性中耳炎,急性淋巴管炎,急性痢疾,急性阑尾炎。《长白山植物药志):“临床用于治疗扁桃体炎,急性结膜炎,急性中耳炎及急性淋巴管炎等。[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6g。附注同属植物长白金莲花TrolliusjaponicusMiq,又名:山地金莲花《长白山植物药志》,效用同长瓣金莲花。参考文献化学成分1J马伯良,等。中草药,,16(8):《中华本草》第三卷第3.页3.页黄藤切片,片厚约0.4mm[药性】味苦,性寒。归肺、肝、大肠经。1.《纲目》:“甘、苦,平,无毒。”2.《广西中药志):“归心、肝二经。3.《广西本草选编》:“苦,寒,有小毒。”[功能与主治]清热解毒,利湿。主治急性扁桃体炎,咽喉炎,上呼吸道感染,结膜炎,黄疸,胃肠炎,痢疾,小儿消化不良,饮食中毒,输卵管炎,急慢性子宫内膜炎,急性盆腔炎,阴道炎,疮疖,烧烫伤。1.《纲目》:“主治饮食中毒,利小便,煮汁频服即解。2.(广西中药志》:“治阳黄,枪炮伤,烫伤。3.《中国药用植物图鉴》:“水煎内服治发热头痛,根磨汁能治眼结膜炎,磨碎敷疗疮,茎叶煎水洗澡可治腰痛。”4.《广西中草药):“治急性胃肠炎,急性扁桃体炎,咽喉炎,结膜炎,肺结核,疮疖,汤火伤;可预防流脑。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30g。外用:适量,煎水洗患处。[使用注意]脾胃虚寒者慎服。[附方]1.治传染性肝炎黄藤30~60g,酸咪咪(大叶酸浆草)15g。煮猪骨或鸡肉服,也可蒸甜酒服。(《中草药新医疗法处方集》)2.治天疱疮黄藤15g,山东管15g。共研末,以茶油调涂患处。(《陆川本草》)3.治各种炎症藤黄连根、茎6-12g,水煎服。4.治疮疖、烧烫伤用(黄藤)根、茎煎浓汁外涂。5.预防流脑藤黄连茎g,加水2.5kg,煮沸30min,每次10-30m,每日服2次。6.治骨折用(黄藤)根、茎适量研粉,配成20%凡士林软膏,均匀涂于纱布上,将骨折复位后敷于患处,夹板固定,5~7日换药1次。(3-6方出自《广西本草选编》)制剂]1.大黄藤素注射液取大黄藤适量切片,加0.5%硫酸水浸泡48h(共3次),滤过,滤液加7%氯化钠溶液,并加氢氧化钠调pH9,沉淀12h,滤取沉淀,70℃千燥,得大黄藤素粗制品,加85%乙醇回流提取6-8次,每次1h,得滤液,加浓硫酸调pH2,放置12-24h,滤过,沉淀物加少量乙醇多次冲洗,至洗液pH4,得大黄藤素精制品;滤液回收乙醇,放冷,滤过,得沉淀物,加85%乙醇回流溶解重结晶1次,又得大黄藤素精制品,两者合并,即得。大黄藤素精制品10g,葡萄糖及注射用水适量,按针剂操作制成注射液ml,分装,灭菌。功能:对白色念珠球菌、亚洲乙型病毒、葡萄球菌及抗酸性分枝杆菌等均有抑制作用。用于各种炎症性疾病,尤其适用于妇科炎症、上呼吸道感染、外科感染、扁桃体炎、肠炎、菌痢等。肌内注射,每次2m,每日2次。1%针剂放置时间长了易析出针状结晶,临用前微热即可溶解,不影响质量。2.大黄藤素片大黄藤适量按针剂提取得大黄藤素精制品。大黄藤素精制品g。粉碎,加赋形剂适量,制颗粒,压制成片。功能:清热解毒,消炎。用于妇科炎症、上呼吸道感染、外科感染扁桃体炎、肠炎及菌痢等。口服,1次1-2片,每日3次。(1-2制剂出自《中草药通讯),(4):45[现代临床研究]1.治疗各种炎症由大黄藤提取大黄藤素,制成1%或较低浓度制剂,每次肌注2m,每日2次;或制成片剂,每片含精制品mg及mg,每次服1-3片,每日3次。治疗各种炎症例,结果治愈率为80.8%,总有效率为97.8%。尤其对妇科炎症,上呼吸道感染,外科感染,扁桃体炎,肠炎,菌痢等有较好疗效。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但合用其他药物的3例表现类似过敏反应,如注射局部红痒,全身出现红疹,发热寒颤等{12.治疗霉菌性阴道炎以黄藤生物碱针剂肌内注射,每次2m(20mg),5d为1疗程作为针剂组;或黄藤胶囊阴道塞药,每日1粒(50mg)为胶囊组;若针剂效果不明显者改用胶囊,为针剂加胶囊组。分别观察例、62例、17例,共例。结果近期疗效治愈例,好转24例,无效5例,有效率为97.5%;远期疗效追访87例,巩固79例,复发8例(21参考文献化学成分1)刘润民,等药学学报,,16(6):]刘润民,等南京药学院学报,,(2):]江苏省植物研究所,等新华本草纲要(第一册).第1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中华本草》第三卷第3.页。3.页。苦地丁药性]味苦,性寒。归心、肝、大肠经1.《辽宁常用中草药手册》:“苦、辛,寒2.《青岛中草药手册):“入心、肝经。[功能与主治]清热毒,消痈肿。主治流行性感冒,上呼吸道感染,扁桃体炎,传染性肝炎,肠炎,痢疾,肾炎,腮腺炎,结膜炎,急性阑尾炎,疔疮痈肿,瘰疬。1.《辽宁常用中草药手册):“清热解毒。治痈疽疗肿,淋巴结核。2.《河北中药手册):“治急性传染性肝炎。”3.《全国中草药汇编》:“清热解毒,活血消肿。主治流行性感冒,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急性肾炎,黄疸,肠炎,疗疮肿毒,淋巴结结核,眼结膜炎,角膜溃疡。”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g,鲜品30-60g;或捣汁。外用:适量,捣敷。[附方]1.治麻疹热毒地丁9g,连翘12g,菊花9g。煎服。(《青海常用中草药手册》)2.治水痘苦地丁6g,甘草3g。水煎服。(南药《中草药学》)3.治急性黄疸型肝炎地丁、茵陈各15g。水煎服。((山西中草药))4.治痢疾地丁草配火线草、地榆。煎汤服。(《高原中草药治疗手册》)5.治急性阑尾炎苦地丁15g,双花30g,丹皮、生地榆、赤芍各15g。水煎服。6.治疔疮肿痛,蜂窝组织炎,丹毒鲜苦地丁,捣烂外敷;或苦地丁15g,蒲公英30g,连翘、野菊花各15g,黄芩9g,水煎服。(5-6方出自《青岛中草药手册7.治指头感染初起,淋巴管炎(红丝疔)红肿热痛地丁、野菊花各30g。水煎服。(《河北中药手册》)8.治湿热疮疡地丁,金银花,蒲公英各30g,大青叶9g。水煎服。(《辽宁常用中草药手册》)《中华本草》第五卷第5.13页。5.页苦木[药性]味苦,性寒,小毒。1.《天目山药用植物志》:“苦,有毒。”2.《广西本草选编》:“味苦,性寒,有小毒。功能与主治]清热解毒,燥湿杀虫。主治上呼吸道感染,肺炎,急性胃肠炎,痢疾,胆道感染,疮疖,疥癬,湿疹,水火烫伤,毒蛇咬伤。1.《天目山药用植物志》:“为杀虫剂。”2.《广西本草选编):“清热解毒,祛湿杀虫。主治眼镜蛇、青竹蛇咬伤,疮疖,体癣,湿疹。”3.《浙江药用植物志》:“清热燥湿,健胃杀虫。主治痢疾,胆道感染;外治痈疖疮毒,疥癬,烫伤。”4.《湖北中草药志》:“解毒杀虫。用于大叶性肺炎,支气管肺炎,上呼吸道感染,消化道感染。”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15g,大剂量30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煎水洗;研末撒或调敷;或浸酒搽。[使用注意]本品有一定毒性,内服不宜过量。孕妇慎服。[附方]1.治阿米巴痢疾(苦木)茎枝15g,石榴皮15g竹叶椒根9g。水煎,分2次服。2.治菌痢(苦木)茎枝9~15g。研粉,分3-4次吞服(1-2方出自《浙江药用植物志》)3.治局部化脓性感染和预防外伤感染苦木50g,粉碎过目筛,与凡士林g制成软膏。化脓处先用苦木水洗净外敷,每日1-2次。(《中草药通讯),(9):.治疮疖,体癣,湿疹(苦树)茎适量,水煎外洗。(《广西本草选编))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十二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委员会“十二五”规划教材《内科学》,由王辰、王建安主编。年4月2日出版。第三版。急性上呼吸道感染1.病因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约有70%-80%由病毒引起。其中主要包括流感病毒(甲、乙、丙)、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鼻病毒、埃可病毒、柯萨奇病毒、麻疹病毒和风疹病毒等。细菌感染约占20%-30%,以溶血性链球菌最为多见,其次为流感嗜血杆菌、肺炎链球菌和葡萄球菌等,偶见革兰阴性杆菌。2.诱因各种可导致全身或呼吸道局部防御功能降低的原因,如受凉、淋雨、过度紧张或疲劳等均可诱发本病。3.发病机制当机体或呼吸道局部防御功能降低时,原先存在于上呼吸道或从外界侵入的病毒和细菌迅速繁殖,引起本病。年老体弱者和儿童易患本病。可无明显病理学改变,也可出现上皮细胞破坏和少量单核细胞浸润。鼻腔和咽黏膜充血、水肿,有较多量浆液性及黏液性炎性渗出。继发细菌感染后,有中性粒细胞浸润和脓性分泌物。部分患者并发急性鼻窦炎、中耳炎、气管支气管炎或肺炎。少数患者可并发风湿病、肾小球肾炎和病毒性心肌炎等。1.血液常规检查病毒性感染时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偏低,淋巴细胞比例升高;细菌感染时,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多,可出现核左移现象。2.病原学检查一般情况下可不做。必要时可用免疫荧光法、酶联免疫吸附检测法、血清学诊断法或病毒分离和鉴定方法确定病毒的类型;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有助于细菌感染的诊断和治疗。(一)诊断1.临床诊断根据患者的病史、流行情况、鼻咽部的卡他和炎症症状以及体征,结合外周血象和胸部X线检查结果等,可作出本病的临床诊断。2.病因学诊断借助于病毒分离、,细菌培养,或病毒血清学检查、免疫荧光法、酶联免疫吸附检测法和血凝抑制试验等,可确定病因学诊断。(二)鉴别诊断本病应与下列疾病相鉴别1.流行性感冒(influenza)患者可有上呼吸道感染表现,但具有下列特点:①传染性强,常有较大范围的流行;②起病急,全身症状较重,有高热、全身酸痛和眼结膜炎;③鼻咽部炎症症状和体征较轻:④致病原是流感病毒,检测呼吸道标本(咽拭子、鼻咽或器官抽取物)的流感病毒核酸可明确诊断。2.过敏性鼻炎(allergicrhinitis)临床症状与本病相似,易于混淆。鉴别要点包括:①起病急骤,可在数分钟内突然发生,亦可在数分钟至2小时内症状消失;②鼻腔发痒、连续打喷嚏、流出多量清水样鼻涕;③发作与气温突变或与接触周围环境中的变应原有关;④鼻腔黏膜苍白,水钟,鼻分泌物涂片可见多量嗜酸性粒细胞。3.急性传染病麻疹、脊髓灰质炎、脑炎等急性传染病的早期常有上呼吸道症状,易与本病混淆。为了防止误诊和漏诊,对于在上述传染病流行季节和流行地区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的患者,应密切观察,进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对于呼吸道病毒感染目前尚无特效抗病毒药物,故本病的治疗以对症治疗为主(-)对症治疗休息发热病情较重或年老体弱的患者应卧床休息,多饮水,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防止受寒2解热镇痛有头痛、发热、周身肌肉酸痛症状者,可酌情应用解热镇痛药如对乙酰氨基酚、阿司匹林、布洛芬等。小儿感冒忌用阿司匹林,以防Reye综合征。3.抗鼻塞有鼻塞,鼻黏膜充血、水肿,咽痛等症状者,可应用盐酸伪麻黄碱等选择性收缩上呼吸道黏膜血管的药物滴鼻。4抗过敏有频繁喷噻、多量流涕等症状的患者,可酌情选用马来酸氯苯那敏或苯海拉明等抗过敏药物。为了减轻这类药物引起的头晕、嗜睡等不良反应,宜在临睡前服用5镇咳对于咳嗽症状较为明显者,可给予右美沙芬、喷托维林等镇咳药。鉴于本病患者常常同时存在上述多种症状,有人主张应用由上述数种药物组成的复方制剂,以方便服用,还可抵消其中有些药物的不良反应。为了避免抗过敏药物引起的嗜睡作用对白天工作和学习的影响,有一些复方抗感冒药物分为白片和夜片,仅在夜片中加入抗过敏药(二)病因治疗1抗病毒治疗对于无发热、免疫功能正常的患者无需应用,对免疫缺陷患者,应及早使用。可酌情选用抗病毒药利巴韦林(ribavirin)或奥司他书(oseltamivir)等。2抗细菌治疗如有细菌感染证据如白细胞及C反应蛋白升高、咽部脓苔、咳黄痰等,可的情选用抗感染药物,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大环内酯类,在高水平青霉素耐药肺炎链球菌感染时可使用呼吸氟喹诺酮类(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吉米沙星)等。对于单纯病毒感染者不应用抗菌药物。(三)中医治疗根据中医牌证施治的原则,应用中药治疗本病有一定疗效。正柴胡饮、小柴胡冲剂和板蓝根冲剂等在临床应用较为广泛预后和预防】(-)预后多数上呼吸道感染的患者预后良好,但极少数年老体弱、有严重并发症的患者预后不良。(二)预防增强机体抵抗力是预防本病的主要方法。1.避免发病诱因包括避免与感冒患者的接触;避免受凉、淋雨;避免过度疲劳等2.增强体质坚持有规律的、适度的运动;坚持耐寒锻炼等。对于经常、反复发生上呼吸道感染的患者,可酌情应用卡介苗素、细菌溶解物等,有适应证者可注射呼吸道多价菌苗。流行性感冒流行性感冒(influenza)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性强,主要通过接触及飞沫在人际间传播,在全球已引起数次暴发流行,危害极大。过去年至少有6次流感大流行包括20世纪的4次大流行,其中3次均起源于我国。流感起病急,全身症状较重,有高热、头痛、乏力、全身酸痛和眼结膜炎,但呼吸道卡他症状较轻。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AHSN(简称“人禽流感“)是人类在接触该病毒感染的病/死禽或暴露于AHSN污染环境后发生的感染。自3年多个国家暴发家禽和野生禽类的A/HSN病毒感染,其中有15个国家出现人禽流感病例。如果对禽流感监测不力,则有可能在人人间形成感染链,暴发流感大流行。病原体】流感病毒属于正黏病毒科,为RNA病毒,根据核蛋白及基质蛋自分为甲、乙、丙3型。甲型流感病毒极易发生变异,根据其表面的血凝素H和神经氨酸酶N抗原性的差异又可分成多种亚型,H有16种亚型(H-16),N有9种亚型(N1-9)。所有16个亚型的血凝素和9个亚型的神经氨酸酶均可在禽类中检出,但只有H、2、B、H5、D、H、N、N2、N3、N7,可能还有N8引起人类流感流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由甲型流感病毒A/H5N所致。流感病毒容易被紫外线、加热(通常56℃,30min)灭活,且对离子和非离子清洁剂、氯化剂和有机溶剂敏感流感病毒进入呼吸道后入侵气道上皮细胞进行复制,借助神经氨酸酶、血凝素的作用从细胞释放并侵入其他上皮细胞。病理变化为呼吸道纤毛上皮细胞呈簇状脱落,上皮细胞化生,固有层黏膜充血、水肿伴有单核细胞浸润。并发重症流感病毒性肺炎的病理改变表现为出血、纤毛上皮细胞脱落、纤维蛋白渗出、炎性细胞浸润、透明膜形成、间质性肺水肿等。分为单纯型、胃肠型、肺炎型、中毒型。单纯型最常见,急性起病,高热,体温可达39-40℃,可有畏寒、寒战,伴头痛、头晕、全身酸痛、乏力,食欲减退等中毒症状,鼻咽部症状较轻,多于发病后3-4天体温恢复正常。胃肠型者除发热外,腹痛、腹胀驱吐和腹泻等消化道症状突出,儿童多于成人,2-3天即可恢复。肺炎型者表现为肺炎、甚至呼吸衰竭,中毒型者极少见,表现为高热、体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病死率极高。外周血白细胞总数不高或减低,淋巴繼胭相对增加。族病初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抗流感病毒抗体滴度有4倍或以上增高有助于回顾性诊断。病毒分离培养为实验室检测的“金标准”。病毒核酸检测广泛用于病例的早期诊断。采用Real-tmeICR检测呼吸道标本(咽拭子、鼻咽或器官抽取物)的流感病毒核酸,其特异度及灵敏度最好。诊断流感和人禽流感的诊断主要依据流行病学资料,并结合典型临床表现而确定,但在流行初期,对散发或轻症的病例做出诊断比较困难,尤其是人禽流感病人,对散发病例,确诊需实验室病毒分离、病毒特异性抗原、病毒核酸或血清特异性抗体等检测结果支持银翘解毒散(《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西安方)。连翘一两(30g)银花一两(30g)苦桔梗六钱(18g)薄荷六钱(18g)竹叶四钱(12g)生甘草五钱(15g)荆芥穗四钱(12g)淡豆豉五钱(15g)牛蒡子六钱(18g)共杵为散,每服六钱(18g),鲜芦根汤煎,香气大出,即取服,勿过煮。肺药取轻清,过煮则味厚入中焦也。病重者,约二时一服,日三服,夜一服;轻者,三时一服,日二服,夜服;病不解者,作再服(现代用法:作汤剂煎服,按原书用量比例酌情增减)。辛凉透表,清热解毒温病初起表热证。发热,微恶风寒,无汗或有汗不畅,头痛口渴,咳嗽咽痛,舌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葱豉桔梗汤(《重订通俗伤寒论》卷2)鲜葱白三枚至五枚苦桔梗一钱至钱半(34.5g)焦山栀二钱至三钱(6~9g)淡豆玻三钱至五钱(9~15g)苏薄荷一钱至钱半(3~4.5g)青连翘一钱半至二钱(4.5~6g)生甘草六分至八分(2~2.5g)鲜淡竹叶十片(3g)水煎服。功用:疏风清热,清肺泄热。主治:风温初起,头痛身热,微恶风寒,咳嗽,咽痛,口渴,舌尖红,苔薄白,脉浮数方中葱白辛温通阳,合豆豉则发汗解表;薄荷、连翘疏散风热;桔梗宣肺止咳利咽;山栀、竹叶清心肺之热并导热从小便而去:生甘草合桔梗以清利咽喉。如此配伍,使风温之邪,既得辛散从外而解,又得清泄从下而去,自然诸症悉除。上述两方均由葱豉汤加味而成。活人葱豉汤增入麻黄、葛根,则解表发汗之力加强,宜于外感风寒较重之证。葱豉桔梗汤配入薄荷、桔梗、连翘、山栀、竹叶等疏散清热之品,则将辛平之剂易为辛凉之方,故适宜于治疗风温初起之表热证。3.新加香薷饮(《温病条辨》卷1)香薷二钱(6g)金银花三钱(9g)鲜扁豆花三钱(9g)厚朴二钱(6g)连翘二钱(6g)水五杯,煮取二杯。先服一杯,得汗,止后服;不汗再服,服尽不汗,更作服祛暑解表,清热化湿。暑湿兼寒证。发热头痛,恶寒无汗,口渴面赤,胸闷不舒,身重酸痛,小便赤涩,舌红,苔白腻,脉浮而数者本方所治证候乃暑湿内蕴而兼寒邪外束。多缘夏月先受暑湿,复因起居不慎,乘凉饮冷而感受寒邪,酿成暑湿为寒所遏之证。寒邪犯表,卫阳被郁,腠理不开,故恶寒,头痛,无汗;暑热内郁,无从泻越,故发热,面赤,口渴;暑为寒遏,湿滞肌腠,故身重酸痛;暑湿内郁,故胸中烦闷,而小便赤涩;舌红,苔白腻,脉浮而数,均为暑湿为寒所遏之象。4.参苏饮(《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2淳祐新添方)组成】人参紫苏叶葛根半夏汤洗,姜汁炒前胡茯苓各三分(各6g)木香积壳麸炒桔梗炙甘草各半两(各4g)吹咀,每服四钱(12g),水一盏半,姜七片,枣一个,煎六分,去滓,微热服,不拘(现代用法:作汤剂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情增减)。益气解表,理气化痰。虚人外感风寒,内有痰湿证。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鼻塞,咳嗽痰白,胸脘满闷倦怠无力,气短懒言,舌苔白,脉弱。本方证由素体脾肺气虚,内有痰湿,复感风寒而成。风寒客于肌表,表阳被遏,正邪相争,故见恶寒发热,无汗头痛;外邪束表,肺气闭郁,肺系不利,则鼻塞;脾肺本虚,内有痰湿,又遇外邪相加,致使肺气不宣,脾虚不运,津液不布而加重痰湿之患,痰壅于肺,故咳嗽痰白;湿阻气滞,故胸脘满闷。表证应当脉浮,今脉反弱,且见倦怠无力,气短懒言,是气虚外感之征。5.加减葳蕤汤(《重订通俗伤寒论》)生威蕤二钱至三钱(9g)生葱白二枚至三枚(6g)桔梗一钱至钱半(5g)东白薇五分至一钱(3g)淡豆豉三钱至四钱(12g)苏薄荷一钱至钱半(5g)炙甘草五分(1.5g)红枣二枚水煎,分温再服。滋阴解表。阴虚外感风热表证。头痛身热,微恶风寒,无汗或有汗不多,咳嗽,心烦,口渴,舌红,脉数。外感风热之邪,侵袭肌表,故见头痛身热,微恶风寒,无汗或有汗不畅,咳嗽,口渴等症。阴虚之体,感受外邪,易于热化,且阴虚者,亦多生内热,故除上述邪袭肺卫的见症外,尚有咽干,心烦,舌赤,脉数之症。阴虚液损,热灼津液,故其口渴也比单纯温病初起者较甚。一心目南磁阻之品以鱼滋赋留邪有碍解表。(一)服药方法服用汤剂,一般每日1剂,分2、3次温服,这是常法。但是病情有轻重缓急之异,故在治疗上除了要酌定药物、剂量、剂型外,在服用方法上亦应有不同。早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对服药的次数,就有不同的要求,如干姜附子汤和泻心汤应“顿服”,大鸟头煎应“一日一服……不可一日再服”,茯苓四逆汤应“一日二服”,桃花汤和白虎加人参汤应“一日三服”。此外,还有半日或更短时间服三次以及一日四服、五服、六服者。据潘氏统计,书中方剂有每日1次顿服者6首,每日2次者26首,每日3次者48首,每日5次者3首,每日6次者1首,以及时间不定者27首,限定某时服药者2首等多种形式。李杲则认为服用方法应针对不同病位而定,他指出:“病在上者,不厌频而少;病在下者,不厌顿而多。少服则滋荣于上,多服则峻补于下”(录自《汤液本草·东垣先生用药心法》卷上)。清代医家程国彭同样强调服药方法的重要性,他在《医学心悟》卷首说:“病家误,在服药,服药之中有巧妙,或冷或热要分明,食后食前皆有道。”总之,在临床服用中药时只有根据不同的病证及药物特点采用不同的服药方法,才能取得较好的疗效。兹就常用的服用方法简述如下。1.冷服一般而言,寒剂宜冷服,适用于热证。但当病情严重,出现真寒假热证时,则应热药冷服,以防邪药格拒。此法深合《素问·五常政大法》“治温以清,冷而行之”以及“治热以寒,温而行之”之旨。2.热服一般而言,热剂宜热服,适用于寒证。但当病情严重,出现真热假寒证时,则应寒药热服,以防邪药格拒。亦合《素问·五常政大论》“治清以温,热而行之”以及“治寒以热,凉而行之”之意。不过,在临床具体用药时,服药的冷热还应具体分析,区别对待。一般汤药多宜温服。因为中药在煎煮过程中,许多药物成分可能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沉淀。多数沉淀物在消化道7上篇内经消化液的作用又可被分解而被机体吸收,以发挥治疗效果。由于许多汤剂沉淀物(包括有效成分)的析出量和煎煮后冷却的时间成正比,所以,在使用汤剂时要注意趁热滤过,并且宜温服,服用时还需要振荡。如治寒证用热药宜于热服,特别是辛温发汗解表药用于外感风寒表实证时,不仅药宜热服,药后还需温覆取汗。至于治热病用寒药,如热在胃肠,患者欲冷饮者,可凉服;如热在其他脏腑,患者不欲冷饮者,寒药仍以温服为宜。此外,对于丸、散等固体制剂,除特别规定外,一般都宜用温开水送服。3.食前服《神农本草经·序录》说:“病在心腹以下者,先服药而后食。”此法适用于病在下焦,或用补养药者。如温补下元的右归饮、补益肝肾的七宝美髯丹等。4.食后服《神农本草经·序录》说:“病在胸膈以上,先食后服药。”此法一般适用于病在上焦(心、肺)者5.空腹服《神农本草经·序录》说:“病在四肢血脉者,宜空腹而在且。”空腹未进食前服药,一般适用于驱虫药的应用和患四肢血脉病者。另外,峻下逐水药也宜在清晨空腹时服用6.顿服李杲说:“病在下者,不厌顿而多”(录自《汤液本草·东垣先生用药心法》卷上),本法适用于病在下部者,往往多量一次服完,如清热利湿的五淋散、寒通汤等,宜用此法。但也可用于病位不在下部而病情危急者,如扶危救急的独参汤、参附汤等。7.频服李杲说:“病在上者,不厌频而少”(录自《汤液本草·东垣先生用药心法》卷上),本法多用于病位在上部者,往往少量多次饮服。故多用于咽喉及口腔疾患,如射干桔梗汤等。8.发病前服本法多用于疟疾发作的治疗,即在疟疾发作前的适当时间服药,如化截疟的清脾饮和治气血两虚、疟发日久不愈的何人饮等皆是宜于发作前2~3小时服用。对于服药呕吐者,宜加入少量姜汁,或先服姜汁,然后服药,亦可采取冷服,小量频服的方法。对于昏迷或口噤的患者,吞咽困难者,或用鼻饲法给药。使用峻烈药与毒性药时,宜从小量开始,逐渐加量,得效即止,慎勿过量,以免发生中毒和损伤正气。故《神农本草经·序录》说:“若用毒药疗病,先起如黍粟,病去即止,不去倍之,不去十之,取去为度。”总之,应根据病情、病位、病性和药物的特点和剂型的不同来决定适宜的服用方法。如需了解更多医学知识,请北京有没有专业看白癜风的医院百癣夏塔热片治白癜风效果行不行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dlangdu.com/hxjbzz/12101.html
- 上一篇文章: 心功能障碍的严重程度分4级心衰分3度
- 下一篇文章: 上呼吸道感染药物主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