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情况下,氧饱和度低于90%是低氧血症的标准,极度危险。可笔者最近见到了氧饱和度70%还活蹦乱跳的人!这是为何?

一切,都要从「氧饱和度」和它的好兄弟「氧分压」说起。

认识「氧饱和度」与「氧分压」

1.氧分压

我们都知道,血红蛋白与氧气的结合是可逆的,如下图。

图1血红蛋白与氧气的可逆结合

氧分压是以分子形式溶解在水中的氧气。但是,氧气难溶于水,血液中的溶解氧是极少的,光靠水分来携带氧气远远不够。

因此,血液需要血红蛋白以化学结合的方式携氧,也就有了氧合血红蛋白(携带氧的血红蛋白)、还原血红蛋白(没有携带氧的血红蛋白)的区别。

从这个可逆结合中,可以看出:氧分压(即血液中的极少量溶解氧)决定了氧气与血红蛋白是结合,还是分离。

2.氧饱和度

氧饱和度=氧含量/氧容量

其中,氧合血红蛋白反映的是氧含量,氧合血红蛋白、还原血红蛋白的总和反映的是氧容量。

结合图1作如下理解:

氧分压越高,氧合血红蛋白越多,还原血红蛋白越少,氧饱和度越高。

在血红蛋白总量一定的前提下,氧饱和度反映了氧含量,而氧含量高低直接决定了人体是否缺氧。

「氧饱和度、氧分压」的临床应用

1.为什么我们说氧饱和度低于90%极度危险?

还记得呼吸衰竭的标准定义是氧分压低于60mmHg吗?这个定义怎么理解?如图2。

图2氧解离曲线

图中S形曲线就是氧解离曲线。在氧分压mmHg时,对应的氧饱和度是99%。

当人体出现缺氧,氧分压由mmHg大幅度下降为60mmHg时,氧饱和度仅从99%下降至90%,氧含量变化不大,身体氧供足够。

但当缺氧进一步加重,氧分压从60mmHg下降至45mmHg时,氧饱和度突破90%的临界值,迅速降至70%,氧含量急剧降低,就会造成身体氧供不足。

60mmHg作为S型曲线的重要拐点,因此成了评估呼吸衰竭的临界值。

另外,氧解离曲线对临床诊断还有两点意义:

氧分压只能通过血气分析这样的有创检查获得,但是氧饱和度可以通过无创的方式(氧饱和度仪)测得。

当氧饱和度仪提示氧饱和度低于90%时,即说明氧分压低于60mmHg。临床上无需血气分析,也可诊断呼吸衰竭。

当氧分压高于60mmHg时,氧分压的升高降低对氧饱和度影响极小。但当氧分压低于60mmHg时,氧分压的轻微变化却能导致氧饱和度的剧烈波动。

因此,在评估氧分压高低时,或者说评估肺通气、换气功能时,氧饱和度是存在很大误差的。其最有价值的信息在于90%这么一个临界值。

2.为什么有人氧饱和度70%还活蹦乱跳?

揭晓答案:对于高海拔地区的人,氧饱和度70%是正常的。

打个比方:在低海拔地区,g总血红蛋白可产生90g氧合血红蛋白满足人体需要,此时氧饱和度90%。但在高海拔地区,氧分压降低,g总血红蛋白只能产生40g氧合血红蛋白。

机体为了代偿到90g氧合血红蛋白,有2种办法:

增加通气量,提高肺泡内氧分压,使得氧合血红蛋白达到90g,氧饱和度90%。刚上高原的人觉得气紧,就是这个原因。

低氧诱导因子可使红细胞增多,总血红蛋白上升至g,使得氧合血红蛋白达到90g,此时氧饱和度就是90/=60%。

虽然在高海拔地区60%的氧饱和度看起来很低,但其氧合血红蛋白的量是足够身体使用的。

久居高原的人氧饱和度只有70%,却没有明显气紧,也就是这个原因。

3.临床上纠正酸碱失衡,为什么强调「宁酸勿碱」?

当血液处于偏碱性的环境中时,氧气与血红蛋白结合更为紧密,不易分开。pH正常时,45mmHg的氧分压对应70%的氧饱和度,pH上升变碱时,45mmHg氧分压对应的可能就是80%氧饱和度了。

氧饱和度并不是越高越好。血液要从肺流向组织,但高氧饱和度提示,血液中的氧气不易与氧合血红蛋白分离进入组织,组织缺氧!

因此,不恰当的补碱会造成组织缺氧,宁酸勿碱就是这么来的。反映在氧解离曲线上,就是pH升高,氧解离曲线左移,如图3。

图3pH升高时,氧解离曲线左移

那疾病状态下,氧饱和度、氧分压又会如何变化?点击阅读原文即可获取新知识!

好文推荐

低钾越补越低!只知道补氯化钾是不够的...

注意!这7类药物不可与糖皮质激素配伍!

社区获得性肺炎「抗菌」三问:时机、联用、途径?

心肺复苏时易发生骨折?4条对策先牢记

编辑:干舒蕾

投稿及转载:gansl

dxy.cn

题图:Shutterstock

点击阅读原文,一键围观「疾病状态下,氧饱和度、氧分压会如何变化?」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郑华国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郑华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dlangdu.com/hxjbzz/121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