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

侯正轩,李建波,刘宁波,等.跗骨窦联合外侧小切口治疗SandersⅢ型跟骨骨折[J].实用骨科杂志,,24(1):25-30.

摘要

目的

探讨跗骨窦联合外侧小切口应用跟骨解剖型锁定钢板行切开复位内固定(openreductionandinternalfixation,ORIF)治疗SandersⅢ型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

年5月至年5月共收治SandersⅢ型跟骨骨折患者38例,采用随机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微创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19例。微创组采用跗骨窦联合外侧小切口,对照组采用传统外侧L型切口。评估两组的年龄、性别、受伤原因、伤后至手术时间、术前B-hler角及Gissane角,测量两组跟骨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的B-hler角和Gissane角,并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orthopaedicfootandanklesociety,AOFAS)踝-后足评分比较微创组和对照组的临床疗效。

结果

微创组及对照组两组术前评估年龄、性别、受伤原因、伤后至手术时间、B-hler角及Gissane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微创组术后随访时间13.5~17.3个月,平均16.2个月;对照组术后随访时间12.5~17.6个月,平均15.8个月。微创组术后B-hler角(27.2±5.3)°,与术前(12.9±5.4)°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Gissane角(.3±5.0)°,同术前(.5±8.6)°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术后B-hler角(28.1±6.3)°,与术前(11.7±5.1)°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Gissane角(.7±5.4)°,同术前(.9±8.2)°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末次随访时微创组AOFAS评分(84.6±8.0)分,对照组(83.4±11.3)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出现切口皮缘坏死3例,皮肤浅表感染1例,微创组均未出现相关切口并发症,两组末次随访时均获得临床骨性愈合。微创组出现距下关节僵硬3例,创伤性关节炎1例,对照组出现距下关节僵硬9例,创伤性关节炎3例。

结论

经跗骨窦切口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SandersⅢ型跟骨骨折临床疗效良好,相对于传统L型切口,其切口软组织并发症及距下关节僵硬的发生率较低。

关键词

跟骨;骨折;跗骨窦;骨折固定术;内典型病例1

37岁男性患者,右跟骨骨折,高处坠落伤。入院后给予抬高患肢,局部冰敷48h,20%甘露醇mL静滴消肿治疗,待右足外侧皮肤出现褶皱后(入院后4d)采用跗骨窦联合外侧小切口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术后局部冰敷48h,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头孢呋辛钠1.5g),镇痛、活血等对症治疗,每3~4天更换敷料,术后12d切口拆线。术后3个月下地功能锻炼,术后1年随访,患者右下肢功能良好。手术前后影像学资料见图1~4。

典型病例2

49岁男性患者,右跟骨骨折,高处坠落伤。入院后给予抬高患肢,局部冰敷48h,20%甘露醇mL静滴消肿治疗,待右足外侧皮肤出现褶皱后(入院后5d)采用传统外侧“L”型切口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术后局部冰敷48h,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头孢呋辛钠1.5g),镇痛、活血等对症治疗,每3~4天更换敷料,术后12d切口拆线。术后3个月下地功能锻炼,术后1年随访,患者右下肢功能良好。手术前后影像学资料见图5~8。

作者简介

侯正轩(-),男,副主任医师,医院骨科,。主要从事脊柱,关节,创伤及骨肿瘤治疗。1)脊柱方面,开展了颈椎疾病的颈椎前、后路手术,胸、腰椎前后路手术余例。2)关节方面,开展了髋关节、膝关节置换手术余例;3)创伤方面,开展了复杂骨盆骨折及四肢复杂骨折及软组织损伤的手术修复治疗00余例;慢性骨髓炎的治疗余例;4)骨肿瘤方面开展了肿瘤保肢手术达到国内先进;完成科研课题7项,其中3项科研课题省市级获奖;发表国家级核心期刊论文10篇,有国家专利2项已在临床上应用。

想要阅读稿件全文,手机







































哈市治疗白癜风医院
海南最好的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xixitonga.com/hxsjfx/121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