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系统疾病常见症状贫血
贫血 贫血是指外周血单位容积内血红蛋白(Hb)浓度、红细胞(RBC)计数和(或)血细胞比容(HCT)低于相同年龄、性别和地区的正常标准。 一般认为在平原地区,成年男性Hb<g/L、RBC<4.5×10^12/L及(或)HCT<0.42;女性Hb<g/L、RBC<4.0×10^12/L及(或)HCT<0.37;孕妇Hb<g/L、RBC<3.5×10^12/L及(或)HCT<0.3,就可诊断为贫血。 分类 基于不同的临床特点,贫血有不同的临床分类。 按贫血进展速度分急、慢性贫血; 按贫血的病因及其发病机制分红细胞生成减少、红细胞破坏过多和失血性贫血(见表一); 按红细胞形态分大细胞性贫血、正常细胞性贫血和小细胞性贫血(见表二)。 贫血常见病因及发病机制(表一) 分类 病因及发病 机制 常见疾病 红细胞 生成减少 1.造血干祖细胞异常; 2.造血调节异常; 3.造血原料不足或利用障碍。 1.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淋巴瘤、骨髓瘤; 2.慢性病性贫血; 3.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 红细胞 破坏过多 1.红细胞内在缺陷 2.红细胞外在缺陷 1.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地中海贫血等; 2.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理化性所致的溶血性贫血等。 失血 急性、慢性失血性贫血 贫血的细胞形态分类(表二) 分类 MCV(fl) MCHC(%) 常见疾病 大细胞性 贫血 > 32~35 巨幼细胞贫血 正细胞性 贫血 80~ 32~35 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等 小细胞性 贫血 <80 <32 缺铁性贫血 贫血的特点 疲乏、困倦、软弱无力及易疲劳等,常为贫血最常见和最早出现的症状; 皮肤黏膜表现:口唇、指甲及面色苍白是贫血最典型的体征;缺铁性贫血病人有反甲(匙状甲);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等全身皮肤黏膜有散在或密集的瘀点、紫癜、瘀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有大片瘀斑;溶血性贫血皮肤有黄染。 神经系统表现:头晕、头痛、耳鸣、眼花、失眠、梦多、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及异食癖(见于缺铁性贫血)等症状。 呼吸、循环系统表现:病人可有心悸、气促、活动后加剧,甚至心前区疼痛,心率与心律变化,心脏杂音及心衰等, 其他系统表现:食欲减低、恶心、腹胀、口炎等;女性贫血病人月经失调,如闭经、月经过少或过多;肝、脾、淋巴结肿大等。 贫血严重程度的划分标准 项目 轻度贫血 中度贫血 重度及 极重度贫血 血红蛋白 男<g/L 女<g/L <90g/L 重度<60g/L 极重度<30g/L 皮肤粘膜 稍苍白 苍白 苍白 循环系统 可无明显症状 活动后心悸 心绞痛、贫血性心脏病、心脏扩大 呼吸系统 可无明显症状 活动后气促、胸闷 呼吸困难 消化系统 食欲下降 恶心、腹胀、腹泻、便秘 可引起肝肿大 神经肌肉系统 乏力倦怠 头晕、耳鸣、记忆力下降 晕厥、神志不清、感觉障碍 休息与活动 安排合适的活动量,逐步提高活动耐受水平。轻、中度贫血或贫血发生速度缓慢病人,活动量以不感疲劳、不加重症状为度;当脉搏≥次/min,应停止活动,严重贫血或发生贫血速度快的病人,需要多卧床休息,待病情好转后逐渐增加活动量。 对症护理 饮食:根据不同的原因所致贫血,选择合适饮食,如缺铁性贫血,应多食含铁丰富的食物;营养性巨幼细胞贫血应多食富含叶酸与VitB12食品; 严重贫血者应给予氧气吸入; 重度贫血者,需要给予成分血输注。 扫码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xixitonga.com/hxsjsw/18662.html
- 上一篇文章: 陪伴成长,健康护航我院儿科专家团队6月1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