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严重过敏反应处置,至少23医生会犯这
在实际临床中,我们也会犯这么多错误吗? 近日,知名医学杂志《TheJournalofAllergyandClinicalImmunology:InPractice》报道称,即医院,在儿童严重过敏的模拟处置中,也至少有2/3肾上腺素使用错误[1]。 该研究纳入来自美国、德国和以色列等6个国家的28个医学机构(多数为儿童医学中心),要知道这些医疗机构中,不乏顶级儿童医学中心。结合临床经历,笔者认为在儿童严重过敏反应的处置中,这些犯错非常常见,我们有必要一起来学习下,防止踩坑。以下是简要摘录: 模拟场景:5岁,20kg,曾有坚果及药物过敏史,在输液过程中表现出严重过敏反应; 考察对象:医疗中心的值班医疗团队,至少一名医生(practitioner)和护士(nurse); 结果:37个模拟场景中,有25个(68%)至少有一处犯错; 犯错类型:用药部位错误、准备药物剂量错误、实施错误药物剂量、药物浓度错误及用药途径错误。 图一:儿童急性严重过敏反应处置的犯错类型及比例 在实际临床中,我们也会犯这么多错误吗?我认为,实际可能更糟糕,不信我们一起通过2个临床场景来看看儿童急性严重过敏反应的那些坑。 场景一 3岁患儿,女,16kg,输血过程中,突然出现周身皮疹,剧烈咳嗽,呼吸增快,考虑输血过敏反应,给予吸氧、静推地塞米松和盐酸异丙嗪臀部肌肉注射。 ■思考 (1)诊断错误:急性起病,有明显可疑致敏因子(输血),出现皮肤及呼吸道症状,应首先考虑急性严重过敏反应; (2)用药错误:欧洲变态反应学及临床免疫学会(EuropeanAcademyofAIlergologyandClinicalImmunology.EAACI)、英国复苏理事会(ResuscitationCouncilofUK)均有针对儿童严重过敏反应指南,明确指出:医院还是社区,儿童严重过敏反应的一线治疗首选肾上腺素(A级证据)! (3)激素使用时机:指南指出,不应该把糖皮质激素作为严重过敏反应的一线治疗!原因是糖皮质激素起效不够快,尚无证据证实糖皮质激素能降低迟发反应的危险。同时指出,无论是容量复苏、雾化吸入支气管舒张剂,还是抗组胺治疗药、糖皮质激素等都是肾上腺素的辅助治疗。 (4)激素种类:若使用糖皮质激素作为辅助治疗,建议选用氢化可的松或甲泼尼龙,而不是地塞米松(起效慢、半衰期长和对内分泌轴影响大)。 年7月,一篇《北京医生“垂死一刻”自救经历》的文章刷屏朋友圈。北京一位急诊医生自述发生严重过敏反应后,在意识清醒的最后一瞬指挥同事抢救。然而,令人哭笑不得的是,身为急诊科专科医生,在处置严重过敏反应时应该是第一时间使用肾上腺素,但这位医生用的竟然也是激素,可见急性严重过敏反应处理不规范不仅在国外常见,在国内也很常见。 场景二 9岁男孩,30kg,做头颅MR增强扫描,静脉推注造影剂2min后出现皮疹、声音嘶哑、痉挛性咳嗽、呼吸急促、四肢冰冷、意识模糊等表现(呼吸心跳没有停止),医生立即停止注射造影剂,予吸氧,将患儿从MR床抱起,转移至检查车床,然后迅速从影像科转回病房。紧接着,继续予吸氧、一级护理、心电及血氧饱和度监测、生理盐水扩容和地塞米松2mg静脉推注,1个小时后给予肾上腺素0.5mg皮下注射。 ■思考 (1)及时诊断:急性起病,明显可疑过敏原(MR造影剂),皮疹、呼吸困难(可疑喉头水肿)、四肢冰凉、意识改变,累及皮肤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及神经系统,诊断:急性严重过敏反应、过敏性休克; (2)判断病情:应立即根据儿童基础生命支持、高级生命支持,迅速判断病情及启动应急反应系统,区分是否呼吸心跳骤停,如需要,紧急CPR、AED等抢救措施; (3)抢救时机:出现严重过敏反应,应该原地争分夺秒地抢救,而不宜转运至病房再抢救;影像科应配备抢救车,以便抢救时可以及时获取抢救物品; (4)肾上腺素:三个错误:使用时机、使用途径和使用剂量。应在诊断急性严重过敏反应的第一时间,紧急大腿前外侧肌群肌肉注射,而不是等扩容后1小时才使用;注意肌肉注射不选肱三头肌、臀部肌肉,更不可以采用皮下注射;肾上腺素的用药剂量是0.01mg/kg,患儿30kg,应使用0.3mg,而不是0.5mg; (5)体位改变:严重过敏反应及过敏性休克,体位应该抬高下肢,增加回心血量,不宜从MR床抱起转移至车床,影响血液回流,此外搬运患者也会耽误抢救时间; (6)激素使用:首先,急性严重过敏反应首选肾上腺素肌肉注射,而不是激素;其次,在需要使用激素辅助治疗时,激素首选氢化可的松或甲泼尼龙,而不是地塞米松;再次,激素应该是在使用肾上腺素、扩容等措施之后; (7)血压测量:患儿有四肢冰凉及意识模糊等休克表现,应考虑过敏性休克,在初步处理后,应及时处理休克,北京哪家医院白癜风治疗的好北京专治白癜风的正规医院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dlangdu.com/mxhxsj/12700.html
- 上一篇文章: 孙卫东禽大肠杆菌耐药机制产生的原因与针对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