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骨骨折诊断diagnose一临床表现

伤后足跟肿胀、畸形、压痛、功能受限。

二体格检查

除全身体格检查外,应着重局部情况(压痛、叩痛、骨擦音、详细检查血管、神经肌腱情况。

三实验室检查

(1)实验室检查:三大常规,出、凝血时间,生化,心电图。

(2)X线检查:X线片跟骨侧轴位片,胸片。

(3)完善足跟CT检查。

诊断标准

(1)受伤病史。

(2)伤后有足跟肿胀、畸形、压痛、功能受限等临床表现。

(3)理化检查结果,尤其X线片检查有骨折表现。

五中医辨证分型

气滞血瘀证:“肢体损于外,则气血伤于内”。患者突受暴力打击,骨断筋伤,必伤气血,“离经之血便是瘀”,瘀阻气机,气滞血瘀,不通则痛,故伤处肿胀、疼痛,筋骨失其连续作用,故有功能障碍。

鉴别诊断

1、主要同筋伤相鉴别:二者都有可能导致局部的肿胀疼痛,患肢功能障碍,但筋伤主要是以局部为主,无畸形;而骨折则肿痛较明显多有畸形,尤其X线片检查可以明确诊断,筋伤不会有骨质上的明确异常,而骨折则表现为骨小梁失连续。

2、与关节脱位相鉴别,二者都有局部的肿胀疼痛,患肢功能障碍。关节脱位则见关节外观异常,呈弹性固定,无骨擦感,X线可见关节脱位情况。

中西医结合治疗thetreatmentofTCM-WM

一般治疗

术前根据中医辨证口服活血化瘀药物,肿胀严重的可以给予静滴甘露醇脱水消肿,早期局部外用冰敷或活血化瘀药物外敷,伤后46-72小时热疗消肿。术后继续给予活血化瘀药物内服外用。

手术治疗:选择合适术口:大L型术口或微创术口;选择合适内固定物:钢板/螺钉/克氏针等。术前30分钟预防性用抗菌药物,术后使用1天抗生素,开放性骨折术前30分钟预防性用抗菌药物,术后根据病情给予24-48h抗生素。术后4~20天左右拆线。局部肿胀消退后给予促进骨折愈合的药物治疗。

术后在维持骨折端良好固定前提下即开始踝关节及足趾屈伸功能锻炼。

中医疗法

(一)中药治疗

1、骨折初期(伤后1-2周):经脉受损,气机失调,血不循经,瘀于肌肤腠理,不通则痛。故以消肿止痛,活血化瘀为则(下、消、清、开法)。方剂:桃红四物汤、或本院协定处方牛膝肢伤方。

2、骨折中期(伤后3-5周):瘀肿虽消而未尽,断骨虽连而未坚。故和营生新、接骨续筋为则(和法)。方剂:基本药物:党参30g、桑寄生30g、茯苓20g、山药20g、白术15g、续断15g、龟板15g先煎、鳖甲15g先煎、土鳖虫5g、威灵仙15g、丹参15g、炙甘草10g

3、骨折后期(伤后5周以后):后期,筋骨虽连而未坚,渐见肝肾不足,治以补益肝肾,强壮筋骨为法(补法)。方剂:基本药物:肉苁蓉30g、熟地20g、山萸肉15g、菟丝子20g、黄芪20g、白术15g、木瓜15g、炙甘草10。

(二)非药物治疗

1、无移位或经整复后无明显移位的骨折,可行石膏外固定。

2、开放性骨折的病人,应根据伤情及骨折部位污染情况,清创后先闭合术口或选择克氏针+外支架固定。

3、骨折后期,关节活动不利,予关节功能锻炼,结合中药熏洗,以舒筋活络。予骨伤洗方:伸筋草15克透骨草15克荆芥9克防风9克红花9克千年健12克刘寄奴9克桂枝12克苏木9克川芎9克威灵仙9克。

难点分析

本病的难点在于:

1、选择手术的时机。一般在肢体肿胀消退至皮纹可见时实施手术(一周左右),可减少肢体肿胀的程度及皮肤软组织坏死的发生机率;中医认为,“形伤肿,气伤痛”,外伤必伤其气血,局部瘀肿与气滞血瘀密切相关。在损伤早期,肢体肿痛明显,可予内服中药汤剂活血化瘀、外敷双柏膏、金黄散等,加速肢体肿胀消退、减轻疼痛;

2、术口的选择,选择大“L”型术口或附骨窦微创术口;

3、骨折复位及固定的质量,良好的固定有助于骨折愈合;故须选择合适的固定方式,克氏针、钢板、外固定支架,应根据不同的病情合理选择或结合使用;

4、促进骨折愈合。肾主骨,肝主筋,筋伤骨折,必损其肝肾之元气,在治疗过程中,及早加入补益肝肾、强壮筋骨之品,可促进骨折的愈合,缩短骨折愈合的时间;

5、早期功能锻炼是否得当;功能锻炼须在骨折固定有效的基础上进行,且须活动合适,在关节活动的同时,不能产生骨折端的活动;在功能锻炼的过程中,结合中医外治法,予骨伤洗剂外洗,以舒筋活络,有助减少关节疼痛及活动不利,促进肢体功能康复。

疗效curativeeffect

LAST

疗效标准

一、治愈:患肢无疼痛,肢体功能活动恢复正常。复查X线片示骨折功能复位,骨痂生长良好,骨折线消失。

二、好转:肢体功能活动明显好转,但偶有疼痛,活动稍受限,日常活动不受限制。

三、未愈:患肢依然疼痛,不能正常活动,复查X线片示骨痂生长不良,骨折线未消失。

—END—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xixitonga.com/hxsjfx/132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