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医师报》记者采访了我科王长征教授,对我国慢性气道疾病防治的发展状况、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努力的方向发表了他的看法。在这里摘录部分内容如下。

《医师报》“中国呼吸慢病管理21世纪新征程“专题报道

重庆医院呼吸疾病中心主任王长征教授:呼吸慢病最大挑战在基层,实现呼吸慢病控制任重道远

《医师报》记者荆冰

随着慢性病防控形势愈发严峻以及人们对于慢性病的认知越来越深入,中国慢性病防控在过去20多年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慢阻肺、哮喘等为代表的慢性呼吸疾病已被世界卫生组织共同列为全球“四大慢病”之一。近日,《医师报》记者对重庆医院呼吸疾病中心主任王长征教授进行了专访,深切感受到进入21世纪以来,通过我国医务工作者和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呼吸慢病诊疗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同时未被满足的患者需求以及基层控制现状也对未来的长期慢病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

控制呼吸慢病的两大关键词:规范化治疗和长期管理

目前以吸入激素为主的治疗可以使90%左右的哮喘患者很好地控制病情,还有一部分重度哮喘患者,可以通过特殊的治疗方法,如单克隆抗体治疗得到控制。然而,目前哮喘患者控制状况仍不乐观,多数患者治疗不佳都是治疗不规范所致。所以在王长征教授看来,规范化治疗和长期疾病管理是控制哮喘的两大关键词。

王长征教授先后两届担任重庆医学会呼吸分会主任委员,身体力行助力提升哮喘控制水平,在重庆范围内推广开展哮喘规范化的门诊建设,建立了五六家示范单位,规范哮喘的治疗和管理,定期开展哮喘之家活动、为哮喘患者做知识讲座,为医患双方提供互相交流经验的机会。重庆市连续多年被中国哮喘联盟评为全国哮喘防治先进省市,哮喘控制水平在全国居于前列。

除了哮喘以外,王长征教授在慢阻肺研究方面也有诸多心得,一个月前,他在《国际慢性阻塞性肺病杂志》发表了由他领衔的关于中国人自己的慢阻肺急性加重识别工具CERT的一篇报道。研究指出,对于慢阻肺的加重,如果是轻度到中度加重,大多数患者不太重视,导致不积极治疗进而使疾病进展加速,所以开发一个工具来帮助慢阻肺病人识别慢阻肺的加重尤为重要。目前工作仍在继续研究中,为中国医生和患者提供了一种简单可行的判断慢阻肺急性加重的工具,有望造福中国近1亿的慢阻肺患者,医院进一步验证其普适性。

近期,王长征教授还对重庆医院慢阻肺住院患者的情况做了调查,结果显示特别重的患者年年住院,即使使用规范化吸入治疗,对减少疾病加重作用都非常有限,而轻一些的病效果要更明显一些,“这就给我们一个提示,也就是钟南山院士一直倡导的慢阻肺要早防早治,早防就是通过筛查,发现高危人群,尤其吸烟的人群,发现以后要积极鼓励他们戒烟,并给予适当的药物治疗。”医院工作时曾参与钟南山院士牵头的噻托溴铵治疗早期慢阻肺的研究项目,对慢阻肺患者早期治疗进行干预,研究发现早期患者规范用药后确实可以延缓肺功能的下降。“所以,早防早治是慢阻肺防治很重要的一个关键点,后期肺部损害严重再怎么治疗效果都非常有限。”

未来,呼吸慢病防治工作亟需着力提升我国呼吸慢病患者的疾病认知水平以及自我管理能力,帮助患者树立早诊早治意识并建立长期规范化治疗观念,防止急性加重的发生。

击破呼吸慢病管理痛点,构建呼吸诊疗生态圈

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位列我国居民疾病死因的第三位,因其重视程度低于高血压、糖尿病等其他慢性疾病,是我国慢病管理体系中的短板。补齐呼吸病防治短板,对于延长人口平均寿命,建设国民健康体系至关重要。

年,由王辰院士牵头、黄克武教授作为第一作者发表在柳叶刀的“中国成人肺部健康研究”之“哮喘研究”,揭示哮喘患病率已经超过4%。尽管规范化治疗在大城市执行得已经较为到位,然而基层的规范化治疗以及整体控制水平还是不尽如人意,其中基层医生较少接受培训、缺乏规范化诊疗培训是原因之一。

最近王长医院协作做了关于哮喘使用吸入激素加长效支气管扩张剂用药的五年用药回顾分析,初步结果显示,重庆市医院,处方吸入激素的比例还不到60%,部分基层医疗机构的比例甚至只有10%左右,可以说非常低。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基层医生和病人对哮喘规范化的认知缺乏是其非常重要的原因。

“加强基层对呼吸慢病的治疗管理”是王长征教授认为补齐短板,解决防控工作的痛点和关键点。慢阻肺、哮喘等呼吸慢病的首診主要发生在基层,同時基层也是慢阻肺管理的主战场。基层医院、医院,治疗以后,长期的管医院,而之前双向转诊更多是单向转诊,尤其是治疗后的基层管理很难。王长征教授认为,国家应该从机制方面,包括将慢阻肺等疾病向高血压管理一样,纳入国家基层公共卫生管理项目,才能真正解决呼吸慢病的基层管理问题。

王长征教授在哮喘日为患者义诊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xixitonga.com/hxsjfx/185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