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必考讲义专业综合运动系统下肢骨折
每天叫醒你的不是闹钟,而是对加薪的渴望 ——轻轻考 备考技巧 答题技巧 本节内容中考生需要重点掌握股骨颈骨折的分类、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掌握股骨转子间骨折分型、诊断与鉴别诊断及治疗;掌握股骨干骨折的治疗及相关并发症;掌握胫骨平台骨折分型及诊断与治疗;掌握胫腓骨骨折的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 记忆技巧 考点10胫腓骨骨折 解剖概要及并发症 解剖 骨折并发症(特别重要) 上1/3:胭动脉在分出胫后动脉后,穿过比目鱼肌腱向下走行,此处血管固定 小腿下段严重缺血或坏死(胫后动脉损伤) 胫 中1/3腿的肌筋膜与胫骨、排骨和胫腓骨间膜一起构成四个 骨筋膜室综合征——肌肉缺血坏死,后期成纤维 骨 筋膜室 化,严重影响下肢功能 下1/3:共应下1/3的血循环明显减少。同时该处几乎无肌肉附着,由远端获得的血液供应很少 延迟愈合或不愈合 腓骨 腓骨颈骨折可以引起腓总神经损伤 足内翻下垂畸形(马蹄足) 注意:“知识点”表示是考试常考点;“知识点”表示是考试难点、易混易错点。 考点一、股骨颈骨折 知识点1.股骨颈骨折的分类 股骨颈骨折的分类 分型依据 具体分型 定义 临床考点(TANG整理) 按骨折线 部位 股骨头下骨折 骨折线位于股骨头下 股骨头严重缺血,发生缺血坏死机会很大 经股骨颈骨折 骨折线位于股骨颈中部,常呈斜形 股骨头也有明显供血不足,易发生股骨头缺血坏死或骨折不愈合 股骨颈基底骨折 骨折线位于股骨大、小转子间连线处 骨折部位对血供干扰较小,容易愈合,股骨头坏死率低 按骨折线 方向 内收骨折 Pauwels角(远端骨折线与两侧髂嵴连线所成的夹角)大于50° 由于骨折面接触较少,容易再移位,属于不稳定性骨折。Pauwels角越大,骨折端所受的剪切力越大,骨折越不稳定 外展骨折 Pauwels角小于30° 由于骨折面接触多,剪力小,不容易再移位,属于稳定性骨折;但如果处理不当,如过度牵引,外旋,内收,或过早负重,也会移位,变为不稳定骨折 按移位程度 Galden分型:不完全骨折:仅有部分出现裂纹 完全骨折但无移位 完全骨折,部分移位且股骨头与股骨颈有接触 完全移位的骨折 知识点2.临床表现及诊断 1.中老年人有摔倒受伤史,伤后感髋部疼痛,下肢活动受限,多数不能站立和行走。 少数伤后并不立即出现活动障碍,仍能行走,但数天后髋部逐渐疼痛加重,甚至不能行走,说明受伤时可能为稳定性骨折,以后发展为不稳定性骨折。 2.患肢外旋畸形,45°~60°之间。 3.髋部肿胀及瘀斑,有压痛、下肢轴向叩击痛。 4.患肢缩短Bryant三角底边较健侧缩短;股骨大转子上移在Nelaton线之上。 髋部正位+侧位X线片——确诊。 知识点3.治疗 股骨颈骨折的治疗 治疗 适应证 具体治疗措施(TANG小结) 非手术疗法 无明显移位的外展型或嵌入型等稳定性骨折;年龄过大,全身状况差或合并有严重心、肺、肾、肝功能障碍者 穿防旋鞋,保持下肢于中立位;下肢皮肤牵引,卧床6~8周。同时进行肌肉锻炼,以防静脉回流障碍或静脉血栓形成。3个月后,骨折已基本愈合,可逐渐扶双拐下地,患肢不负重行走 手术疗法 内收型和有移位的骨折;65岁以上老人股骨头下型骨折;青少年;股骨颈陈旧性骨折不愈合、影响功能的畸形愈合、股骨头缺血坏死或合并髋关节骨关节炎者 闭合复位内固定;切开复位内固定;转子间截骨矫正力线;植骨或血管移植,重建或改善血循环人工关节置换术 考点二、股骨转子间骨折 知识点1.分型——Tronzo和Evans的分类方法 股骨转子间骨折分型 分型 骨折线 移位 股骨矩 合并其他骨折 Ⅰ型:单纯转子间骨折 外上斜向下内 无 完整 无 Ⅱ型 有 合并小转子撕脱骨折 Ⅲ型 累及股骨矩 合并小转子骨折, 常伴转子间后部骨折 Ⅳ型 股骨颈和大转子冠状面暴裂骨折 伴大、小转子粉碎骨折 V型:反转子间骨折 内上斜向下外 — 股骨矩破坏 伴有小转子骨折 知识点2.临床表现 受伤后,转子区出现疼痛,肿胀,瘀斑,下肢不能活动。检查发现转子间压痛,下肢外旋畸形明显,可达90°,有轴向叩击痛。测量可发现下肢短缩。 知识点3.鉴别诊断 股骨颈骨折与股骨转子间骨折的鉴别 操作 股骨颈骨折 股骨转子间骨折 查体 髋部肿胀及瘀斑,有压痛 转子区疼痛、肿胀、瘀斑 外旋 45°~60° 可达90° 移位 Bryant三角底边较健侧缩短,股骨大转子上移在Nelaton线之上 — 知识点4.治疗 1.非手术治疗 (1)稳定性骨折:胫骨结节或股骨髁上外展位骨牵引,6~8周后逐渐扶拐下地活动。 (2)不稳定性骨折:骨牵引下试行手法复位,用牵引力矫正短缩畸形,侧方挤压矫正侧方移位,外展位维持牵引避免发生髋内翻。 非手术疗法缺点:较长时间卧床,并发症多,死亡率高,更多主张早期手术治疗。 2.手术治疗:切开复位内固定。 手术目的:尽可能达到解剖复位,恢复股骨矩的连续性,矫正髋内翻畸形,坚强内固定,早日活动,避免并发症。 适应证:不稳定骨折,或手法复位失败者。 考点三、股骨干骨折 知识点1.临床表现与诊断 股骨干骨折的表现 C 移位方向 其他细节 上1/3 由于髂腰肌、臀中、小肌和外旋肌的牵拉,使近折端向前、外及外旋方向移位;远折端则由于内收肌的牵拉而向内、后方向移位;由于股四头肌、阔筋膜张肌及内收肌的共同作用而向近端移位 中1/3 由于内收肌群的牵拉,使骨折向外成角 下1/3 远折端向后移位 有可能损伤腘动脉、静脉和胫神经、腓总神经,应仔细检查远端肢体血循环及感觉、运动功能 知识点2.治疗 股骨干骨折的治疗 适用于 具体治疗手段 非手术方法 稳定性骨折,软组织条件差者 成人 胫骨结节或股骨干髁上持续骨牵引8~10周 儿童 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皮肤牵引维持。较小的成角畸形及2cm以内的重叠可以接受 3岁以下儿童 垂直悬吊皮肤牵引 手术疗法 非手术治疗失败;多处骨折;伴血管神经损伤;老年人骨折不宜长期卧床者;陈旧性骨折不愈合或有功能障碍的畸形愈合; 无污染或污染很轻的开放性骨折 切开复位,钢板螺钉内固定;切开复位,带锁髓内钉内固定;弹性钉内固定;外固定架外固定 考点四、胫骨平台骨折 胫骨平台骨折分型 分型 治疗 第1型:单纯胫骨外髁劈裂骨折 A.无明显移位—石膏托固定4~6周 B.明显移位——切开复位内固定 第2型:外髁劈裂合并平台塌陷骨折 切开复位,同时植骨,内固定 第3型:单纯平台中央塌陷骨折 A.塌陷<1cm——石膏固定4~6周 B.>1cm或有膝关节不稳定者——手术切开复位,植骨 第4型:内侧平台骨折 A.无移位——石膏固定4~6周 B.伴有骨折塌陷及合并交叉韧带损伤——切开复位,植骨 第5型:胫骨内外髁骨折 稳定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 第6型:胫骨平台骨折,同时有胫骨干骺端或胫骨干骨折 考点五、胫腓骨骨折 胫腓骨骨折在长管骨骨折中最常见,约占全身骨折的13.7%。多见于儿童和青壮年,多为直接暴力所致。 知识点1.解剖概要及并发症 解剖 胫腓骨解剖概要 骨折相关临床联系及并发症 胫骨中上段的横切面是三棱形,至中下1/3交界处变成四方形 两者移行交界处——骨折好发部位(骨形态发生改变) 胫骨的前内侧位于皮下,又有棱角 骨折端极易穿破皮肤而形成——开放性骨折 胫骨上端与下端关节面相互平行 若骨折对位对线不良,使关节面失去平行——创伤性关节炎 腘动脉在分出胫后动脉后,穿过比目鱼肌腱向下走行。此处血管固定 胫骨上1/3骨折——下骨折段向上移位,可致胫后动脉损伤——小腿下段严重缺血或坏死 小腿肌筋膜与胫骨、腓骨和胫腓骨间膜一起构成四个筋膜室 由于骨折后骨髓腔出血,或肌肉损伤出血,或因血管损伤出血,均可引起骨筋膜室综合征,导致肌肉缺血坏死,后期成纤维化,将严重影响下肢功能 胫骨的营养血管从胫骨上、中1/3交界处入骨内 在中、下1/3处的骨折营养动脉损伤,供应下1/3的血循环明显减少;同时胫骨下1/3几乎无肌肉附着,由远端获得的血液供应很少——胫骨下1/3骨折愈合较慢,容易发生骨折延迟愈合或不愈合 在腓骨颈,有腓总神经由胭窝后、外侧斜向下外方,经腓骨颈进入腓骨长、短肌及小腿前方肌群 腓骨颈有移位的骨折——腓总神经损伤 知识点2.治疗 治疗目的:矫正成角、旋转畸形,恢复胫骨上端及下端、下关节面的平行关系,恢复肢体长度。 1.无移位小夹板或石膏固定。 2.有移位的横形或短斜形骨折手法复位,小夹板或石膏固定。 3.不稳定的胫腓骨干双骨折跟骨结节牵引,克服短缩畸形后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 4.切开复位内固定指征①手法复位失败;②严重粉碎性骨折或双段骨折;③污染不重,受伤时间较短的开放性骨折。 是不是在想 有没有其他系统的必考讲义 比如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 那当然是······ 有的啦 本节内容选自临床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命题人·高频必考点》 这里有所有你想要的系统章节必考讲义 抢购方式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dlangdu.com/mxhxsj/121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