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中西医学理论,探索人体系统的奥秘
中医和西医是两个不同的医学理论体系。分别属于东西方两个文化范畴,各有自己的文化特征。 与西医相比,中医对人体的认识,主要建立在对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和临床经验的总结,其中的概念比较抽象,而且包涵的内容较多。一个西医脏器的功能,可能分散在好几个中医脏腑功能之中,而中医一个脏腑的名称虽然与西医相同,但在生理、病理含义上却不同。中西医五脏六腑含义不同中医学认为,人的有机整体是以五脏为核心构成的一个极为复杂的统一体,它以五脏为主,配合六腑,以经络作为网络,联系躯体组织器官,形成五大系统。这是中医学系统论的一部分。五脏就是指:肝、心、脾、肺、肾,对应五行(木、火、土、金、水)。六腑指的是: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三焦。“脏”是指实心的器官,有肝、心、脾、肺、肾为五脏,加上心包络又称六脏。但习惯上把心包络附属于心,称五脏即概括了心包络。脏者,藏也。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与智,肾藏精与志,故为五脏。作用于化生和贮藏精气,并能藏神而称为“神脏”五脏的职能虽各有所司,但彼此协调,共同维持生命进程。“腑”是指空心的器官,有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三焦,受五脏浊气,名传化之腑,故为六腑。作用于水谷加以传化,糟粕排出,泻而不藏,“不藏”是指水谷、糟粕不得久藏。水谷、糟粕是实的,但六腑有进有出,实而不能满也。“藏”和“腑”两字精确的表达了人体五藏“藏精”和六腑“受纳、排出”的功能!还有一个奇恒之腑指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子宫,卵巢)。而在西医中,肝、心、脾、肺、肾等就是指代人体在解剖学意义上的器官,神经组织、肌肉组织、结缔组织,指代人体在解剖学意义上的组织结构,它们担任不同的生理功能。比如肺具有呼吸调节的功能,心脏具有血液循环功能,肾脏具有排泄及维持体内酸碱平衡等功能。不同的器官组织又组成人体九大系统——运动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免疫系统、生殖系统。每个系统内包含多个器官组织,不同系统协调配合,使人体内各种复杂的生命活动功能能够正常进行。因此,中医是从整体看,具有系统性的特点,而西医是单独看的,具有专攻性的特点。经络是五脏六腑联系的通道,中医通过经络感知五脏六腑经络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的医学著作《黄帝内经》。这是我国中医最早的理论著作,在这部书中,五脏六腑的名字得以出现,五脏为肝、心、脾、肺、肾,六腑为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三焦。《吕氏春秋》一书中也有“凡人三百六十节、九窍、五脏六腑”的记载,既然当时已经有了“五脏六腑”的名号,中医能够感知五脏六腑也就成了预料之中的事实。在《灵枢·本藏》说:“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简明概要地指出经络是人体运行气血的通道,沟通联系脏腑肢节及上下内外的通道。经络它又分为经脉和络脉。经络的“经”在《医学入门》谓:“脉之直者为经。”即经脉是经络系统中的主干,它沿一定的循行路径分布于身体的较深部,是经络中直行的主干,与各脏腑密切联系。经络的“络”在《灵枢·脉度》为:“支而横者为络。”可见经脉的分支称为络脉,横行于身体较浅表部,没有一定的循行路径。经脉包括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十二经脉向外联络肢体,内行连属脏腑,将人体联贯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奇经八脉则对全身经脉起统率、联络和调节气血盛衰的作用。十二经脉各有专属的穴位,而奇经八脉中除任脉、督脉外,无专属的穴位。络脉是由经脉分出行于浅层的支脉,由经脉别行分出的较大络脉主要有十五络,是十二经脉在四肢部以及躯干前、后、侧三部的重要支脉,起沟通表里和渗灌气血的作用。络脉再别出的细小分支称孙络,其浮现于皮肤表层肉眼可以观察到的称浮络、血络,它们纵横交错,愈分愈多,愈分愈小,最后弥散网络全身。十二正经从四肢时膝部别行正经深入体腔的支脉称十二经别,是十二经脉在胸、腹及头部的重要支脉,它们的作用主要是沟通脏腑,加强表里二经之间的联系。经络连属部分包括内属和外连两大部分。经络内属于五脏六腑。十二经脉的每一条经脉各连属了一个脏腑。连属于脏的经脉为阴经,连属于腑的经脉为阳经。《灵枢·经脉》指出:"经脉者,所以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概括说明了经络系统在生理、病理和防治疾病方面的重要性。简要来说,经络具有运行气血、抗御病邪、反映证候、传导感应、补虚泻实的作用。现如今,经络在临床上的运用主要有诊断和治疗两方面。诊断有经络诊法、分经辩证等,治疗有循经取穴位、药物归经等方法。同时,广泛流行的针灸、艾灸等均是在经络理论上进行的。虽然中医经络在临床上已经得到了高度认可,但是现在的解剖学水平并未能找出相应的解剖途径,这也是非常让人遗憾的。中医数字化经络检测在傅尔电针早期发展的阶段也很大程度上借鉴了中医经络,由傅尔电针发展出来的路径称为傅尔经络,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认为是西医中的中医经络。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德国傅尔医师(REINHOLDVOLL,-)研究人体电能时,他发现人体有电能分布在每个细胞内外之间,其电磁波的振荡频率很低,波长很长。此电磁特性可以表现在人体皮肤上,于是设计了一个简单的电流回路装置,在利用适当的电压诱导后,即可测出人体电能的变化。当在最开始对中医经络图进行研究时,傅尔博士发现特定穴位的电能变化是不一样的。他由此受到启发,结合中医经络、及解剖学、现代电子工程理论,在经过漫长的实验研究后,发现人体皮肤上不仅仅只有中医穴位会产生的电能变化与其它皮肤不同,还存在多个点也有不同的电能变化。且这些点在解剖学上与我们内部的器官组织是有连属性的,通过检测这些点的电能变化,我们就能检测体内器官组织的生理或病理状态。傅尔命名这些点为活性测量点,不同点之间的连接成的线就为傅尔经络。从这里可以看出,中医经络与傅尔经络是不同。傅尔经络相比于中医经络而言,中医讲究整体观、恒动观,在中医经络中,肝经并不是指现代解剖学意义上的肝脏,脾经也不是指代解剖学意义上的脾脏。而傅尔经络的测量点却会对应实质的器官组织,肝经对应肝脏,脾经对应脾脏。不得不说,在现代医学理疗和解剖学的流行中,傅尔经络更容易被非专业医学人士所接受,也更容易运用日常生活的健康保健。傅尔电针的检测结果其灵敏性非常高,有助于早期诊断。通过傅尔电针对傅尔经络上的测量点进行检测,能够发现机体器官组织的不良状态,从而达到“治未病”的效果。傅尔经络可以看成是对中医经络的一个扩展运用,但其与解剖学联系更紧密些。相比于老版的经络检测,它对器官组织的检测更具有特异性,更精准,是一个技术上的巨大创新与提升,具有广阔的运用空间。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xixitonga.com/hxjbzz/20224.html
- 上一篇文章: 解读不良姿势,预防潜在风险
- 下一篇文章: 袁隆平院士的戒烟故事戒烟不需要一百多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