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生复习资料第十六章呼吸衰竭
本章重点: 1、呼吸衰竭的概念 2、呼吸衰竭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3、“等压点”概念 4、ARDS患者呼吸衰竭的发病机制 名词解释: 呼吸衰竭:由各种原因引起肺通气和换气功能严重障碍,以致在静息呼吸状态,吸入空气时,出现低氧血症(PaO2降低)伴有或不伴有二氧化碳潴留(PaCO2增高),从而引起机体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和临床表现的综合征。 限制性通气不足:由于吸气时肺泡的扩张受限所引起的肺泡通气不足。 阻塞性通气不足:气道狭窄或阻塞所致的通气障碍。 等压点:气道内压与胸内压相等的气道部位称为“等压点”。 呼吸衰竭分类:见P图16-1 第一节:病因和发病机制 一、肺通气功能障碍 (一)肺泡通气不足 1、限制性通气不足 (1)呼吸肌活动障碍 (2)胸廓的顺应性降低 (3)肺的顺应性降低 (4)胸腔积液和气胸 以上共同导致肺扩张受限,肺通气量不足。 2、阻塞性通气不足 其最主要气道内径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吸气性呼吸困难、呼气性呼吸困难。 吸气性呼吸困难:阻塞位于胸外,吸气时气道内压明显低于大气压,导致气道狭窄加重。 呼气性呼吸困难:阻塞位于中央气道的胸内部位,呼气时胸内压升高压迫气道,气道更狭窄。 按部位分 (1)中央性气道阻塞:主要为支气管和气管 (2)外周性气道阻塞:主要为细毛细血管、小支气管。(慢性阻塞性肺疾) ?等压点概念 三种类型对比 (二)肺泡通气不足时血气变化 Ⅱ型衰竭:PaO2下降,PaCO2升高 二、肺换气功能障碍 (一)弥漫障碍 1、常见原因:(1)肺泡膜面积减少(2)肺泡膜厚度增加(3)弥散时间缩短 2、血气变化:Ⅰ型衰竭:只会引起PaO2下降,不会引起PaCO2升高。 (二)肺泡通气与血液比例失调 是导致低氧血症最常见病因。 肺通气或血液不均匀,造成部分肺泡通气与血液比例失调,可引起气体交换障碍 当肺组织发生病变时,肺病变轻重程度与分布的不均匀,也会造成严重的肺泡通气与血流比例失调,导致换气功能障碍。 1、部分肺泡通气不足 功能性分流通气量减少,血液量正常,VA/Q降低,静脉血未经充分动脉化便掺入动脉血内。血气变化见P表16-1 2、部分肺泡血流不足 死腔样通气通气量正常,血液量减少,VA/Q升高,肺泡通气不能充分利用。血气变化见P表16-2 (三)解剖留增加 解剖分流(真性分流)静脉血参杂异常增加(正常占心输出量2%~3%)完全未经气体交换过程。 ?总结:通气障碍常引起Ⅱ型呼吸衰竭,换气障碍常引起Ⅰ型呼吸衰竭。 三、常见呼吸系统疾病导致呼吸功能衰竭的机制 1、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与呼吸衰竭 由急性肺损伤引起的急性呼吸衰竭。 诱因:多种 损伤特点:弥散性肺泡损伤 病理改变:肺泡上皮、血管内皮损伤、肺泡膜通透性增加、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肺泡内透明膜形成。 临床综合征:低氧血症、呼吸窘迫 ?发生机制(重点)见P图16-9 2、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与呼吸衰竭 是引起慢性呼吸衰竭的常见病因。 机制主要为1、阻塞性通气障碍2、限制性通气障碍3、弥漫性功能障碍 详细机制见P图16-10 四、临床常用肺通气功能评价指标 1、每分通气量 2、每分钟肺泡通气量 3、用力肺活量 4、最大通气量 5、最大呼气中段流量 第二节:呼吸衰竭时主要代谢功能变化 一、酸碱平衡及电解质紊乱(较重要) (一)代谢性酸中毒 Ⅰ型呼吸衰竭和Ⅱ型呼吸衰竭均可引起代谢性酸中毒。 (二)呼吸性酸中毒 Ⅱ型呼吸衰竭时,CO2潴留引起。 (三)呼吸性碱中毒 Ⅰ型呼吸衰竭时,因缺氧—肺通气过度引起。 二、呼吸系统变化 三、循环系统变化 四、中枢神经系统变化 (一)酸中毒和缺氧对脑血管的作用 (二)酸中毒和缺氧对脑细胞的作用 五、肾功能变化 六、胃肠变化 第三节呼吸衰竭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一、防止与去除呼吸衰竭的原因 二、提高PaO2 三、降低PaCO2 四、改善内环境及保护重要器官的功能 秀米XIUMI等风也等你中医不分离 文案:欧沛思编辑:焦莹莹 扫一扫下载订阅号助手,用手机发文章赞赏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xixitonga.com/hxxtnk/11811.html
- 上一篇文章: 徐海林小切口经皮钢板植入以及跟骨骨折的微
- 下一篇文章: 呼吸系统之呼吸衰竭考点解析